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致富技术 > 正文
    购物车
    0

    一幅刺绣能卖五万八!砚山县维摩乡白沙坡村的这群巧手们,她们指尖会生财

    信息发布者:确到海棠依旧
    2019-12-31 09:10:26    来源:视听文山   转载
    拈一根轻巧的绣花针

    让光阴在丝线上行走
    一双灵巧的手
    能绣花鸟虫鱼
    敢绣春冬秋夏
    仿佛在谱写一篇
    名叫“幸福”的乐章……


    在位于砚山县维摩乡白沙坡村的砚山县纸艺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车间里,几位绣娘正忙碌着。只见她们的手指灵巧地上下翻飞,那密密麻麻的针线就好似不停舞动的小精灵一般,步调整齐地交织成一幅幅美丽的图案。
    以线为墨,以布为纸,金线挑来银线绣,这样的生活王陆芬已持续多年。从一名农村绣娘到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再到砚山华韵手工刺绣有限公司总经理,毫不夸张地说,这都是靠她一针一线绣出来的。
    (左一:王陆芬)
    出生于彝族村寨的王陆芬,从小就与刺绣结缘。15岁那年,她以126元的价格卖出了自己的第一幅刺绣作品,这让她嗅到了商机,从那时开始,王陆芬就决定专心做刺绣,生意和艺术就这样结合在一起。
    一幅刺绣能卖五万八
    走进砚山县纸艺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展示厅,琳琅满目的手绣作品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这还不算,王陆芬又拿出了自己的得意之作,“这幅山水画我绣了八个月,它的特别之处是劈过丝绣的,一根线它有四十八丝的,有十二丝的,我们这个是四十八丝的,我抽了十二丝来绣。有水的地方我只抽了两丝线来绣,所以整幅画都是满绣,像这种绣出来立体感比较强,卖的价格也比较高,卖价是五万八。” 
    本以为这么昂贵的作品一年绣不了几幅,也卖不出几幅,但王陆芬告诉我们:“我们一年可以销售一两百幅山水画,都是根据订单来绣的,因为我们的绣娘比较多,有几十个人会绣这种山水画。
    当古老彝绣遇上时尚
    除了山水画,还有很多你想也想不到的绣品,服饰、鞋子、钱包、抱枕、扇子以及手镯、耳环、戒指……这些绣品加入了时尚元素,做工精美,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看过的人都爱不释手。那这么多的绣品,销路如何呢?


    砚山县纸艺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王陆芬:“这个销路倒是不愁,因为我们跟几家公司合作,所以说这个是供不应求的。鞋子和服装我们是和上海的一家公司合作的,还有一款小白鞋我们是和广州的一家公司合作的,这款小白鞋已经销售到欧洲和日本。”


    王陆芬自豪地说,小白鞋的底子是欧洲的一个品牌,生产厂家在广州,她们负责在鞋上绣图案,每个月可以接到四五千双的订单。比较小的图案十到三十块钱一只,大点的可以到六十块钱左右。每天最慢的绣娘都可以绣两双,最快的可以绣四双左右,一天差不多能赚两百多块钱。
    家门口的扶贫车间
    王陆芬的刺绣事业源于喜爱,但最终长于坚守。她的创业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
    “刚开始做的时候也没有什么经济收入,全部的钱都赔进了刺绣里面,09年到14年的时候基本上都没有什么收入,但是一直坚持在做。14年的时候我们就注册了一个砚山县职业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公司加订单加合作社社员的销售模式,后面的销路就慢慢的回转了。15年就注册了我们的公司,还有我们的商标就是白沙坡刺绣。这两年我们出去展销和外面的公司合作,我们都会打上自己的商标。”王陆芬说,最开始由于销路不好,绣娘也没什么收入,大家都提不起兴趣,她就挨家挨户的跑,动员大家继续坚持,同时自掏腰包回收绣得好的作品。这两年,随着销路打开,她基本都不出去跑,绣娘们都会找上门来。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合作社又相继成立了居家电商式扶贫车间、创办了华韵手工刺绣有限公司,订单不断增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为了带动更多的农村妇女用刺绣技艺赚钱,合作社每年都会去培训贫困户和低保户等。如今,已带动362户档卡户、1026名各族妇女从事刺绣产业,辐射广南、丘北、富宁、马关等地,助力群众脱贫增收。”王陆芬说。一根根丝线,连接起了贫困群众走向脱贫致富的希望之路。

    李树艳是白沙坡村村民,过去一直在外打工,去年初为了照顾孩子回到了家乡,平时做做零工,活计不忙的时候就来车间里刺绣,“现在比以往好多了,可以照顾家里,还可以有两份收入,一个月仅刺绣收入就可以有2000元左右。”

    67岁的高松英大妈已经是合作社的“元老”了,她告诉我们,她手里正在绣的背带芯价值五、六百元。“以前这些刺绣不可以卖啊,只是绣了我们自己用,现在她们搞这个刺绣合作社我们就可以卖了,就可以赚点钱了。”
    王陆芬信心满满地说,下一步还要继续出去接更多的订单,让更多的贫困和不贫困的、愿意加入到合作社的这些绣娘多增加一点收入。
    记者手记:
    当彝绣遇上时尚,是古老与现代的碰撞,也是民俗传承的坚守,更是脱贫攻坚、聚力发展的有效载体。王陆芬用指尖的艺术,绣出了幸福人生、励志人生。



    打赏捐赠
    1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