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头条热点 > 正文
    购物车
    0

    70年 民生故事丨住房变化:从拥挤狭小的“蜗居房”到宽敞舒适的“环保房”

    信息发布者:确到海棠依旧
    2019-09-27 21:25:38    来源:砚山融媒   转载

    《70年 民生故事》系列报道之四,今天为您推出住房变化:从拥挤狭小的“蜗居房”到宽敞舒适的“环保房”

    1935年砚山建县时,县城区都还没有像样的房子,新中国成立前夕,被老百姓称之为“风扫地、刺栏门,千柱落脚、万滴水”的草房,面积占了全县所有房屋的三分之一。50年代至60年代,我县众多百姓还是以草房和土房为主,直到1978年实行农村联产承包的生产责任制和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提高,除少数农村尚存零星的草房外,城区老百姓的房子大多已经建造为土木结构混合的房子,并且开始出现部分砖混结构的建筑物。到了上世纪80年代,县城区的房屋逐渐发生了变化。

    砚山县住建局副局长  

    高铁华:

      到80年代多数以平房、单位职工分房为主,当时大家住的都是一排房子,一家一间的住,厨房在一边,睡觉的在一边,厕所是统一的公厕,老百姓多数还是土房、地瓦房为主,拥有私人住房的很少,砚华西路这一段,县委这一段房子原来是砚山最好的街道了,粮食局的这段路当时是一条泥巴路。

    采访中,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从1952~1988年的36年里,砚山县住宅以年均9.14%的速度增长。到了1990年,全县已有住宅6322000平方米,户均达到百余平方米,但住房紧张的局面还是存在的,到了 90年代中后期,这个局面才得到相应的改善。

    砚山县住建局副局长  

    高铁华:

      当时是单元房,多数都是五六十平米,大点的户型就是在八九十平方米一套,它的价格也不高,小点的户型几千块就能买,大点的两三万就可以买,当时的老百姓有些已经开始盖自建房了,盖砖木结构的房子。

    90年代中后期,随着大量的外地施工队涌入我县,建筑物已经从土木结构—砖木结构—砖混结构—框架结构演变,楼梯房、电梯房开始在县城区出现。

    砚山县住建局副局长  

     高铁华:

      初期的电梯房,砚山人民是不接受的。但是现在老百姓已经开始去选电梯房了,也是一种观念上的改变,因为毕竟是代表一种住房(条件)的提升。

    到2000年后,砚山县就开始停止实物分房的政策,开始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2004年我县就开始以小城镇建设的形式,以“小宗地”出让的模式,来让老百姓盖自建房,当时已经掀起了整个砚山的小城镇建设的风潮。

    砚山县住建局副局长  

     高铁华:

      从那个时期我们砚华东路、还有砚东小区、砚东市场这些片区就开始全部兴起,住建大楼、广电大楼沿线下去的相关单位的大楼都已经建成投入使用,所以砚华中路是属于我们行政(区域)比较中心的地段,七都广场当时也投入使用,老百姓的房子从原来的刚性需求(发展)到现在改善性住房的阶段。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砚山县停止了出售“小宗地”,房地产开发开始挺进我县,随着高层、商住型、庭院式等配套设施完善的小区开发,县城区出现了惠祥小区、怡警苑、佳雨花园、听湖翡翠、溪谷森林等不同配套设施的各种楼盘小区,市民的住房观念也发生了巨大改变。

    市民    马云珍:

     以前哪家都是砖木结构的泥巴墙,冲泥巴墙用墙板架着,两三个人在上面用棍子杵,非常费力,现在改革开放,国家政策好就扶贫盖,挣了钱就自己盖,现在国家的政策好。

    市民    李仕兰: 

    小的时候在砚山觉得又烂又脏,好像全是破瓦房、泥巴墙的比较多,一下雨街上到处是黄泥巴,现在真的变化太大了,特别是我在外面待了几年之后回来,我觉得现在变的更加漂亮,还有绿化都比较好,越来越有砚山味道。 

    农村危房改造、城市棚改区、易地搬迁等项目,让城市和农村齐头并进的发展,让老百姓真正的享受到了从“蜗居”到“环保”的住房梦想。

    砚山县住建局副局长  

     高铁华:

    建国七十周年,可以说前三十年我们是没有参与的,我们父辈可能受的苦比较多一点,所以在未来,我们也要给我们以后的后代子孙创造一个好的居住环境,现在建国七十周年了,祝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砚山越来越好,发展的越来越快。

    据了解,截止目前,砚山县采取政府集中新建、回购、合作建设等多种模式建设有公共租赁住房9387套,已建成(含基本建成)8433套,在建954套。分别位于城区6272套(其中:县城两个工业园区内共建有2858套),乡镇3115套,形成了以县城为重点、辐射全乡(镇)、管理区的住房格局。按照严格执行审批制度,受理并审核通过10127户住房保障家庭,全县建成的8433套已全部分配入住(含预分配2368户),分配入住率达89.8%,历年共解决了3万余人的住房困难问题;全县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以来共实施57303户,其中,拆除重建46004户、修缮加固11299户,截止目前共补助资金64013.449万元,基本消除了全县C、D级农村危房,基本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中的住房保障目标;2010年至2018年,我县把棚户区改造与完善城镇老旧片区遗留问题、完善城镇功能和替身城镇形象结合起来,将县城区农贸市场、大通商场、老车站片区纳入2019年棚户区改造,该片区占地面积294亩,其中,建筑占地面积166997.11平方米,建筑面积227005.99平方米,改造计划申报3320户。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